管理学原理
管理学体系框架
一些概念
- 定义: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,对组织中的人力、资金、物资等资源,通过实施计划、组织、领导、控制等一系列过程,以有效达成组织的目标。
- 计划:确定组织目标;确定行动方案。是管理的首要职能,最基本职能。
- 组织:根据目标、战略和环境,设计组织结构,组合各类资源,建立组织活动与职权之间的关系。
- 领导:一门影响人们自愿并热情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艺术。指导和协调组织中人的行为;通过沟通增强相互理解;勾画愿景,统一思想和行为;激励成员自觉地为组织目标努力。
- 控制:衡量和纠正下属活动,以确保按计划完成。制定绩效标准;通过绩效监督工作;提供进展的信息反馈;将绩效数据与绩效标准进行比较,发现问题;纠正问题。
- 管理者:指挥别人,对他人工作负有责任的人。
- 操作人员:从事具体业务,不承担监督职责的人。 - 管理者的分类:高层(决定组织目标和战略;行动方案;资源分配;对整个组织业绩负责)、中层(贯彻和执行高层的目标和政策;设定特定领域的目标和确定为满足目标而必须完成的工作)、基层(确保组织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;管理一线员工)。 - 管理者分类:营销、财务、生产和运营、人事、行政和其他。
管理的发展史
- 泰罗:科学管理理论,研究如何提高效率。
- 法约尔:一般管理理论,管理过程之父。
- 韦伯: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,组织理论之父。
都把人看成机器,忽略人的因素。
计划
- 计划:为从事某些工作进行规划好的详细方案。
- 计划工作:对有关将来活动作出决策所进行的周密思考和准备工作。
- 计划的性质:目的性、首位性、普遍性、经济性。
- 计划的类别:战略计划(高层)、战术计划(中层)、作业计划。
- 计划的表现形式:宗旨、使命、目标、战略、政策、程序、规则、规划、预算。
- 权变计划:原计划突然失效或变得不再适合时,发展其他行动路线。
- 良好目标的特征:具体、可衡量、能达到、相关的、限定时间。
- 目标管理: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,通过目标进行管理,以自我控制为主,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。优点:明确任务;自我管理;控制有效。缺点:强调短期目标;目标设置困难;很难保证公正性。
- 计划工作的常用工具和方法:环境分析技术;预测;作业计划工具(甘特图、网络图、盈亏平衡分析、运筹学)。
决策
- 决策的含义:为解决面临的问题,实现目标,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,提出多种可行方案,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,选定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。
- 决策流程:情报活动;设计活动;选择活动;执行审查。
- 定量决策技术:确定性决策、风险性决策(决策树)、不确定性决策(乐观原则、悲观原则)
组织
- 组织:为实现某一目标,经由分工与合作,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。(必须具有目标、分工与协作、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)
- 组织工作:为有效实现共同目标,合理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与职务设计,并配备人员,确定职责与职权,以及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。(组织机构的设计、适度的授权、人力资源管理、组织文化建设)
- 组织结构:将工作任务加以分工、组合和协调的正式框架体系。(复杂化、正规化、集权化)
- 正式组织:为实现一定的目标,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。
- 非正式组织: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。
- 组织理论的基石:劳动分工、统一命令、职责、集权与分权、组织授权、直线与参谋、组织层次与组织幅度、部门化。
领导
- 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!领导者要有追随者!
-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:领头羊和牧羊犬。
- 领导的作用:协调、指挥、激励。
- X理论:较低层次需要支配着个人行为。
- Y理论:较高层次需要支配着个人行为。
- 超Y理论:X理论和Y理论哪一个更重要取决于工作者,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。
- 四种领导方式:专制权威式、开明权威式、协商式、群体参与式。
- 四分图理论、管理方格理论:以人为中心、以工作为中心。
- 菲德勒模型:任何领导方式均可能是有效的,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其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。
激励
- 含义:影响人们内在需要或动机,从而加强、引导和维持行为的一个反复过程。
- 激励的过程:需要或动机、要求、紧张、行为或行动、目标、满足、强化。
- 激励的作用:绩效 = f(能力,激励,环境)
- 激发动机的诱因:需要层次理论、双因素理论、成就需要理论。
-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:1.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;2.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;3.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。(生理需要->安全需要->社交需要->自尊需要->自我实现需要)。
- 简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:1.第一次揭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实质;2.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导源;3.需要是人类内在的、天生的」下意识存在的;4.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。
- 双因素理论:激励因素、保健因素。
- 过程型激励理论: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,包括期望理论、期望模式、公平理论。
- 行为改造理论: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。强化理论;归因理论;挫折理论。
控制
- 含义: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。根据计划的业绩衡量标准,建立信息反馈系统,检查实际工作的进度及结果,及时发现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,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一系列活动。
- 控制的基本过程:制定标准;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;采取纠偏行动。
- 控制工作的类型:事前控制;事中控制;事后控制。(直接控制、间接控制)。
- 控制的技术与方法:预算控制、非预算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