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岛经济学
目录:
最近又不务正业读了《小岛经济学》,收获肯定是有的,因为自己对于经济学完全是一小白,对于一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,但是也仍然不算很透彻的理解,况且本书的观点非常独特,作者也很敢批判,我就很难确性那些话是关于经济学的真理了。好在我之前几天还饶有兴致的读了几本有趣的漫画书:《半小时漫画经济学》,讲得很通俗有趣,三部我都读了,也算对经济学有了点直觉,但毕竟是漫画夹杂文字的简介,深度和系统性肯定是欠缺的。但结合这点经验在对小岛经济学一书的总结,肯定更加真实确切一些。
经济的产生
在小岛故事的一开始是不存在经济的,因为小岛上的人都是自给自足没有存余,后来有人发展出了工具,除去基本的生存需要,还有剩余,于是经济就由之产生。作者说“剩余产品就是健康经济的命脉”,其中剩余产品也就是储蓄,这句话的思想贯穿了全文。
正是因为有了工具,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,人们生产的东西变多,可以消费的东西变多,人们的生活就变得越来越美好(例如发展出各种娱乐、改善生活环境等等)。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需求,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。工具(生产)、资本(储蓄)、创新(改进生产)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。所以经济增长的原因是:找到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。
上述观点其实就是文章之后写的经济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,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简单的真理,同时大多数仅为一己私欲的人在干预经济,使得复苏经济成为巨大难题。
富人致富的原因
最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韭菜,谈到富人我心里是既羡慕又无力,他们在我们心中仿佛就是剥削一般人来发家的。在今天看来,这种观点很正常,也的确有富人是这样做的(经典的比如庞氏骗局、各种资本泡沫)。但是作者的观点很有意思,至少在最开始,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。富人有足够的储蓄,可以提供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机遇,例如投资一些有价值的项目(用于提高生产力),这样在富人获利(利息等)的同时,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能大幅提高。这种理论在社会最开始的状态是易于想象的,也是可理解的双赢局面。
银行
读完本书,我个人认为在经济方面,银行的作用远远大于政府。银行储蓄安全与便捷促使人们增加储蓄、延迟消费,从而为投资项目提供资金,有助于增加未来的产量并提高生活水平。银行较高的利率会促进储蓄,人们的借贷会更加谨慎;较低的利率会向借款人传达经济状况、投资可行的信号促进借贷。所以银行的利率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的经济发展情况(生产、消费),银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,政府如果老是干预我觉得就是在坑老百姓了。
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
正如本书所说,政府的作用最开始是在于保护人民的财产,即保安。整书读下来在作者反对凯恩斯主义方面,我是被说服了,即政府是保安也只能是保安,不然就会出岔子。
因为政府也是由人组成,随着经济的繁荣,政府必然得到发展,如果同时给予政府过多的干预市场的权力,必然有一些野心勃勃的人为了一时的成就而耍花招,就像揠苗助长一样(历史上比比皆是,如发行价值不等的货币、不按市场印钞等等),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地位,欺骗人民让经济看起来更好了,实际上确是在挖坑埋炸弹。
因此政府的作用一定是维护市场的秩序,保护人民的资产,不是其他。
信贷和储蓄
关于信贷,作者强调了一个大众甚至专家政府常忽略或者故意掩盖的事实:信贷是受储备制约的。
如果随意借贷,尤其是借给想要消费的人(比如贷款购物、度假),持续下去的话,社会的储蓄降低了,在真正面对危机的时候就更容易手足无措。因此正确的做法是,仔细衡量当下的储备情况,将借贷用于发展社会成产的地方,生产真正有价值的东西(而不是政府为了满足就业甚至政绩目的盲目干预借贷,用于一些无用的建设当中)。
因此,不应该过分干预信贷市场,要重视储蓄。消费不能超过产能,借款不能超过存款。储蓄不只是提高个人消费能力的手段,还是防止经济受到意外因素影响的重要缓冲器。储蓄创造了资本,而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,所以储存起来的一块钱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消费掉的一块钱。
生产效率
作者认为,技术创新是个单向的过程。除非人们失去记忆,否则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。因此,价格具有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,持续下降的价格还会鼓励人们储蓄,这样有更能多资本可用于贷款、生产最终带来更多的消费。但结合实际来看,作者这样的说法是挺理想主义的,现实中,生产效率是在提高,然而有些东西价格并没有下降,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府的干预,即通货膨胀,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并没有高于通货膨胀,所以当下的经济情况是否值得反思呢,我认为是的,当下的发展也许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,甚至暗藏诸多危机。
就业
一名员工的具体价值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:需求(雇主是否需要这名员工所掌握的技能)、供应(有多少人具备这些技能)、以及生产力(这名员工对那些任务的完成度如何)。要想获得较高的薪资,这位员工必须提高其自身价值,要么掌握极少数人具备的急需的技能(如医生),要么通过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来提高生产力,根本无捷径可走。
消费促进经济增长?扯淡!
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消费,而是生产。不管因为什么,推迟购买产品,或者把要花的钱存起来,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,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(银行可以投入生产提高效率、用作危机的缓冲等等)。
美元和国际贸易
就中美贸易而言,虽然有互惠,但是美国显然是占了巨大的便宜的,原因就是美元。作为世界的官方储备货币,美元是一切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。也就是说美国人不用生产就可以得到商品(进口中国的),不必储蓄就能得到贷款(美元购买中国的储蓄);对中国来说,辛苦工作却不能(全部)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(卖给美国获得美元),努力储蓄却得不到贷款(美元存在美国银行)。所以美国人就十分美滋滋,只需要印钞就行了!
要治美国的方法理论上也很简单,即中国和其他国家停止在美国储备美元,这样美国的储备减少,贷款利率偏高,信贷吃紧,美国人就不能吃白食了。
关于凯恩斯主义
凯恩斯主义允许政府干预市场经济,认为政府有能力通过干预经济(印钞(量化宽松)、承诺等)提高生活水平。作者极力反对凯恩斯主义,因为它只能延长经济衰退,而不能使经济复兴。作者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,认为自由的经济才能有效的生产,满足需求,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。
同时,凯恩斯主义还认为,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,鼓励消费能够有效的带动经济复苏。作者却认为这反而会经一步加大集体的债务压力,使得经济看似蒸蒸日上,十分景气,实际上却如同泡沫,总有一天会破灭。正确的做法其实是降低消费,积极储蓄,这样银行可以有能力贷款给企业发展生产,从而带动经济增长。我个人还是比较同意作者的说法,毕竟经济的本质并不是消费而是生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。
房地产
最后再讲讲房地产经济。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区别还挺大的,依次总结下。
房屋贷款有天然的抵押物,即所购买的房屋,如果借款人不能还款,银行还可以没收房屋以偿还贷款。即便如此,银行也不能保证收回全部贷款。因此,为了抵消这个风险,银行还要求借款人先交大量首付。
美国的人民对此很不满,于是参议员为了迎合大众,插手进来,创立所谓官方担保机构,使得银行对房屋贷款的要求降低,贷款的利率和放贷的标准急剧降低,于是就掀起全民购房的热潮,房价也不断上涨。仿佛人人都买得起房,钱少的也敢贷款买房,因为首付很低,而且人人都觉得自己买的房还能再涨。同时,国外的资本不明觉厉,觉得担保机构很靠谱,也很快投资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,这样房价更进一步被抬高。各种房屋建造、销售和装修业务随之飞速发展。
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,人们住进更好的房屋,参议员们也获得了声誉。然而,房地产的兴起并没有促进生产的发展,人们偿还贷款的能力也未进步。所以在持续高涨过后,稍微的波动也势必会诱发所有人的恐慌,巨大的恐慌随后是泡沫的破灭。本来很多人根本就买不起房屋,他们只想快速到手获利。而房价一旦直线下降,他们便无法偿还贷款,越来越多的人拖欠贷款,而房屋的价值又少于贷款,很快银行、担保机构都相继破产,房屋相关的从业人员纷纷失业,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产业也收到冲击(因为它们也在房地产高涨时介入其中),这就是美国十多年前的房地产危机,也叫次贷危机。后来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刺激经济(通货膨胀、发展基建等等),但实则都是扯东墙补西墙,治标不治本。
对于中国的房地产,书中没有提到,我主要结合《半小时漫画经济学》说说我的看法。和美国最大的不同是,中国的房地产有更多的实用需求,特别是在一二线大城市,所以尽管房价一直飞升,但泡沫并没有美国的那么大。房屋本身的价值与贷款(包括首付)还是相当的,只要人们还愿意住在大城市,只要房屋的建设保持在供需平衡的状态下,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还是不容易破的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今年房地产热潮,而城市化的进程仍在加剧,大量人口都更倾向大城市,乡镇区房屋就很容易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,如果有人投资这类房产,肯定是非常危险的。